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推进青年理论学习,电气及自动化系青年理论第一学习小组于3月27日在6319开展集中学习研讨。
会上,小组成员集中研究学习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局《强信心 促发展》第一章和第二章,结合自身实际和岗位工作进行交流研讨。通过研读材料,小组成员进一步深刻认识了推动党建创新和思想解放的重大意义,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下一步,我系将持续创新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学习模式,发挥青年力量,夯实基础学习。
钟绵堂:
作为高职院校辅导员,我深刻体会到"第二个结合"对育人工作的指导意义。在开展学生思政教育时,我尝试将工匠精神、非遗传承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主题班会和实践活动中。通过组织学生参观传统工艺作坊、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更将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有机结合。这种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接地气、更具感染力,帮助学生在专业技能提升中厚植家国情怀,真正实现了"立德"与"树人"的深度融合,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注入了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
王利:
在高职教育学生管理中打开创新空间的策略,融入传统文化价值理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社会观融入学生管理。例如,以 “仁、义、礼、智、信” 培养学生品德修养,用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激励学生将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相联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学生社团活动中,组织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社团,如书法社、茶艺社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培养耐心、专注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刘一婧:
学习《强信心 促发展》第一章深刻体会到,"思想文化新觉醒"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作为辅导员,我深刻认识到思想解放是行动的先导,必须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向打破思维定式,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科技变革。文化自信是中华人民更深层的精神力量,我们要在育人工作中厚植家国情怀,激发电气学子在文化传承中与自身专业相结合,找寻创新方向,在实践中实现技术与能力的成长,真正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大国工匠、时代新人。
杜仁霞:
“两个结合”,尤其是 “第二个结合”,有着极为深远的意蕴。它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从理论层面看,彰显了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认识的新高度,体现了党和人民强烈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从实践角度出发,为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理论创新指明了方向。将其融入高职教育学生管理,能为打开面向未来的创新空间提供有力支持。
赵明宇:
《强信心、促发展》开篇便以高屋建瓴之势,阐述新时代背景下 “强信心” 的根基所在,让我意识到信心并非盲目乐观,而是源于对国情的精准洞察、对政策的深刻理解。我们有信心,是因为我们有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两个结合”。这一核心理念,尤其是 “第二个结合”,让我领悟到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后的蓬勃生命力。当我们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与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智慧相融,就如同为发展找到了源头活水。
张津宁:
“两个结合”的深远意蕴,有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性,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产生于不同时空,但在价值取向等方面高度契合。比如中华文化奉行的集体高于个人、天下为公等价值原则,与马克思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相呼应。这种契合性是 “第二个结合” 的前提,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也表明中国共产党人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